獵虎式驅逐戰車 Mylink

獵虎式驅逐戰車

戰車
愛情小坦克
誰撞誰休克

屠龍者

屠龍者 Mylink
屠龍者 Mylink
屠龍者 Mylink
屠龍者 Mylink
屠龍者 Mylink

坦克影片~

女人救世劍 A.K.A. 小坦克

小戰車

小戰車(英語:Tankette;日語:豆戦車),又譯超輕戰車、迷你戰車,是一種輕型履帶裝甲戰鬥車輛,在外觀上和一般戰車非常接近,但是體型與轎車相似,由一至二人操作,通常以機槍或小口徑砲作主要武器,在1940年代以前常被用於支援步兵或者是擔任偵察任務。

輕型戰車

輕型戰車(簡稱輕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是指車重在10至20噸和使用輕型戰車砲的戰車

中型戰車

中型戰車是戰車分級的一種概稱,該名詞主要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顧名思義,本量級車種是在重型戰車(設計配置以火力、裝甲主導)與輕戰車(設計思維以機動力、偵查運用為導向)之間的妥協性設計為重點,同時具有大規模量產的潛能。

重型戰車

重型戰車,是戰車的類型之一,重量在40噸~70噸左右,在相同的成本下提供比輕型戰車或中型戰車更強大的火力與裝甲。

超重戰車

超重戰車(Super-Heavy Tank)是在軍備競賽中誕生、追求火力與防禦極限的產物,重量主要超過70公噸以上為主,雖然一些超重戰車被製造出來,但由於其往往不實用,而沒有正式量產。這類戰車大多數都缺乏機動性、策略流動性和機件可靠性。

T.A.N.K.

T.A.N.K. Mylink T.A.N.K. Mylink T.A.N.K. Mylink T.A.N.K. Mylink T.A.N.K. Mylink T.A.N.K. Mylink T.A.N.K. Mylink T.A.N.K. Mylink T.A.N.K. Mylink T.A.N.K. Mylink T.A.N.K. Mylink T.A.N.K. Mylink

坦克起源

戰車(英語:Tank,中國大陸稱為坦克)是一類具有強大直射火力、高越野機動性和厚重裝甲防護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主要負責壓制或殲滅步兵和車輛、摧毀防禦工事和火力點、突破敵方防線並為己方步兵提供抵抗輕武器的掩護,是現代陸軍正面衝鋒的主戰武器之一,其戰術功能可對比中世紀的重騎兵。

戰車一般裝備一門大口徑主要用來發射砲彈的主砲(有些現代戰車的可以砲射飛彈,或改裝火焰噴射器)以及數挺同軸和防空機槍,大多會設計有旋轉砲塔,但亦少數使用固定式主砲(例如瑞典的S型戰車,只透過機動來開火)。戰車主要由武器系統、射控系統、動力系統、通信系統、裝甲車體等系統組成。大多數現代戰車都具有一定的潛渡能力。

名稱來源

「坦克」是英語「Tank」的音譯,原意為「大水櫃」,因為製造戰車是在極機密的情況下進行的,最初是因當時參與建造的工人誤以為他們在建造軍艦用來裝載淡水的大水櫃。英國軍方為了在1915年首次使用戰車作戰之前對外保密,因此在送往戰場的戰車貼上「Tank」字樣,並對外宣稱是盛載飲水和食物的容器,該名稱便一直沿用至今[1]。在日語和台灣使用的中文中,坦克被稱作「戰車」[2]。

發展歷史

主條目:戰車歷史

早期至1860年代

達文西手稿中的戰車

塗上了迷彩的英國Mark I 戰車

「小威利」

德國的虎I重戰車

蘇聯的T-34-85中戰車

戰車的概念最早可見於李奧納多·達文西手稿中的一台圓錐體的武裝裝甲車。

首輛戰車Mark I 戰車於1916年開始服役,由英國戰地記者埃文頓所設計,英國軍方建造而成。1903年履帶車輛發明,主要是當作農業用的牽引機,一戰時因為傳統輪胎式的裝甲車輛要麼過重而無法在滿是凹坑和鬆軟泥土的戰場衝鋒,要麼便是裝甲不足以抵禦機槍和手榴彈的威力。英國這時候注意這台履帶車輛,不但在1915年2月成立Landships(陸舟)的研究機構,並向HOLT購買兩台牽引機做研究,同年底,該機構研發出第一輛裝甲履帶車被稱為「小威利」。

英國也是第一個在戰場上使用戰車的國家,當時的戰車主要是為了克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線戰場上僵持不下的壕溝戰局面。但是初期戰車的表現差劣,可靠性差、底盤沒有獨立懸吊系統,十分不舒適,操控環境非人性化,造成官兵暈眩嘔吐、軍人抱怨連連,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德國也開發出他們自己的戰車A7V步兵戰車加入戰場。只是在戰爭結束前並未發生多數戰車在戰場上對決的場面。

在兩次大戰期間,戰車的運用與編組方式在各國興起廣泛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大致上分為兩派,一派的意見是認為戰車應該是支援步兵的一個系統,因此需要搭配步兵部隊的編制與作戰型態,平均分配給步兵單位指揮調度。另外一派的意見認為戰車應該要集中起來使用,利用戰車的火力、防護與機動力的三項特性作為戰場上突破與攻堅的主力角色。前一派的意見在當時佔了大多數,後一派則以德國代表。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戰果讓各國領悟到戰車的運用應該加以集中,以充分發揮他們的優點。而集中戰車使用之後,相對應的火砲支持,補給後勤和運輸系統都需要跟著改變,這些在戰爭中學習到的經驗徹底改變日後的戰場型態。

在這個階段之後戰車的編組與運用又有兩種不同的方向,一派認為戰車需要步兵的協助,因此步兵需要增加機動力,這也就是機械化或者是摩托化步兵單位的興起。另一派認為如果步兵趕不上,那麼只要戰車就可以獨攬大局。後一派的意見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當中失敗,所以戰車還是需要和步兵相互配合才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

世代劃分

主條目:依世代劃分的主力戰車列表

只限於對主力戰車在國際上有共通的分代準則,偵察和特種戰車都因為各國為本國國情度身訂造,各國鮮有和盟國合作開發,而且也經常因服役時間更長,而較少有世代更新的必要。

一般認為大戰到六七十年代推出的是第一二代主力戰車,但一些裝甲武力發展較後進的國家,在八十年代才推出類似的第二代戰車,可是在某些方面的設備遠較真正的第二代戰車先進。

第一代多是二戰時的中重戰車的直接改良型,和前輩的分別是普遍改用柴油機驅動和有斜面的裝甲,如蘇聯的T-54,美國的M48巴頓,英國的百夫長戰車,日本的61式戰車。第二代又是多第一代的直接改良型,有現代化的射控系統和懸掛系統,並使用專用的戰車砲,也首次引入較簡單的核生化武器防禦系統和夜視儀,如美國的M60巴頓,蘇聯的T-62,英國的酋長式,西德的豹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69式戰車和80式戰車,法國的AMX-30,日本的74式戰車。

到六十年代因適應戰後的反戰車武器和戰術核子武器的威脅,各國開始研製全新的戰車。首先使用較大口徑的主砲甚至適應發射飛彈為主武器,採用機械的方式裝彈配合威力強大的主砲。並有複合或間隙裝甲後續是反應裝甲,來擋住反戰車武器的穿透。也考慮因為減輕被核襲的爆風威脅降低車高,實戰時以疏散的隊形活動減輕敵人使用核彈的意欲。還有以反戰車飛彈為主武器的方案。但這些最初的方案都因為技術難度太大而被取消了,如美德合作的MBT-70和蘇聯的279工程,但卻成為後來第三代主力戰車的技術基礎。

蘇聯在七十年代率先推出T-64和T-72,但對於其新技術掌握並不成熟,T-64單價高昂而且只有蘇聯採用,T-72實戰中表現並不出眾,常被批評而不算合格的第三代主力戰車。一般認為真正的第三代是八十年代前後出現的,而俄國索性認為是第四代,如俄國的T-80和T-90,美國的M1艾布蘭,烏克蘭的T-84,德國的豹2,英國挑戰者1和挑戰者2,中華人民共和國96式戰車和99式戰車,日本的90式戰車和10式戰車,法國的勒克萊爾主力戰車,以色列的梅卡瓦主力戰車,韓國的K1主力戰車等。

第三代主力戰車的新技術含量較高,多半是全新設計的,只有部分車型使用和第二代主力戰車相似的舊型號部件(包括中國的MBT-2000和英國挑戰者1)。但實際上戰車不像戰鬥機可以快速到達戰場,故需要大量部署而造成天價的總採購費,故為防止重覆MBT-70和279工程的失敗,所以各國以戰車的最原始功能——保護戰車組員,作為主要的判別第三代標準,便是安裝了有間隙或複合裝甲,以及全自動的滅火系統,集體式的核生化武器防護,大大保障了組員的安全。

QRCode

分享至:

Powered by My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