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Mylink

孔子

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孔子

孔夫子
吾在世時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西漢時由董仲舒倡議,漢武帝施行「獨尊儒術」政策,後世統治者或孔教信徒陸續尊稱孔子為聖人、文聖、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道教稱號:太極上真九疑主宰文昌皇人玄聖道君、東海廣桑山真君、闡猷大帝、興儒盛世天尊。在朝廷影響之下,孔子在民間地位亦愈加崇高,最後被神格化,為智慧之神。

 Mylink

YT

我的介紹

孔丘,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為宋國貴族,即殷商遺族後代,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離開魯國後週遊列國十四年,最終魯哀公將其迎回魯國,賜封國老,稱「尼父」。

生平

生平 Mylink 生平 Mylink 生平 Mylink

理念

思想方面

「仁」的人生哲學

孔子會針對不同的弟子與不同的時機來講述「仁」,因材施教。大致來說,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說的「忠恕」二字而已。孔子又說:「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在告訴我們「仁道」就是真誠踏實,切忌浮誇不實而違逆正道。

  • 子貢有一次問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孔子告訴子貢行仁不必好高騖遠,從自身做起,再推己及人。
  • 顓孫師志向太高,孔子認為他的個性可能流於偏激,所以孔子告訴顓孫師行仁的方法有五道:「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孔子告訴顓孫師行仁要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著手。對於自己的修養要嚴謹,對待別人則是恭敬寬容,又能厚待別人,如此才是行仁的方法。
  • 顏淵是孔門弟子中的模範生,孔子曾稱讚他「其心三月不違仁」。孔子只希望他能用「禮」來進一步約束自己就可以了。《論語·顏淵》一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冉雍品德優良,又有政治才幹,曾任季氏宰。當他問仁時,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的回答比較偏向政治層面。孔子告訴冉雍行仁的方法就是待人恭敬,使民寬愛,如此一來,大眾對你都沒有怨恨,就是行仁政。
  • 司馬牛言多而躁。當他問起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告訴他「仁者其言也訒」,揭示慎言的重要。
  • 當子貢問仁時,孔子用比喻的手法來告訴他「以友輔仁」的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孔子又諄諄告誡我們:「當仁,不讓於師」、「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以及「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禮」的社會秩序

  • 禮,就是「節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有:「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我們來看孔子對於禮的闡釋:
    • 《論語·泰伯》:「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 禮,也是「真情」,而且在上位者必須作為人民的表率。所以孔子接著說:
    •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 禮,不是浪費鋪張,而是真情流露;寧願節儉簡陋,也不奢侈浮誇:
    • 《論語·八佾》:「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 《論語·陽貨》:「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 禮,是對天地萬物的尊重。藉由對禮法的好問,來表達自己對於天地的敬意:
    • 《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君子與小人

君子與小人雖然是以身份地位區分開來的,但孔子不認為這是唯一的差別,更重要的在於修養和境界。對此孔子有很多說明,如他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修養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方法,有著豐富而精微的內涵,並提出(「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的說法,表示端正服飾是君子的重要大事。近百年來,不少人反感於中庸,大概是將它誤解為同流合污、媚世自是、毫無原則的偽君子行徑,其實這樣的鄉愿也正是孔子所深惡痛絕的,他說:「鄉愿,德之賊也。」他認為,如果不能達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畢竟「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

孔子又說: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教育方面

孔子主張育德為先,後以全面發展「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有教無類: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 因材施教:了解學生根據不同的人與個性,進行洽如其分的教導「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則不復也。」
  • 實事求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知行合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學以致用:「知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哲學方面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中庸就是以中為用的意思,意義就是折中、平衡、不偏不倚,力戒片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溫而厲, 威而不猛」。

權變:孔子強調執中但並不執泥強調不要頑固可以變通,「可與立,未可與權」「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政治方面

治理:孔子懷念周公,欲從周禮,希望「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主張德治與禮治,用禮樂教化治理國家,政令刑罰居次。遵循堯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

經濟:孔子維護西周的井田制反對季康子的以田賦,展現了保守的立場。

宗教觀

孔子傾向不可知論,或者理性主義[來源請求],孔子對宗廟中的祭禮很有研究,當作一種社會禮節來從事,但反而對宗教不太涉獵,最有名的一句是「子不語怪力亂神」;其他還有「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所以目前一般認為孔子相信「或許有鬼神」,但更注重現實,認為「不用討論鬼神」。

但孔子對天神也沒有否定,孔子說過:「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由「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可知其為宿命論者:由「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可知孔子是天命論者,可能認為有一個「人格天」的存在。

也有解釋為,孔子幾乎是無神論者[來源請求]。所謂的「獲罪於天」只是說「犯下滔天大罪」,並不指得罪上天。「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只是認為「自己是正義而必勝」。所謂的「天命」,只是說「崇高的使命」而已:「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是告訴弟子們「祭祀的意義」,且孔子在《論語》中「多次不願討論鬼神」的作為,可能接近無神論,但孔子因為時代因素等並不願直述。

QRCode

分享至:

Powered by MyLink